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醫學生義診心得] 書本與實際醫療的橋樑── 義診


報導 : 郭力元(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生)



還記得剛開始參與義診時,雖然有些沒自信,但還是覺得在醫學院裡學習到的知識,已經足夠做一些臨床判斷。

挑戰來的比預期還要快得多:當部落裡的小娃娃們被抱過來後,我還在想著「小朋友怎麼了」時,學長已經判斷「這是感冒」。生平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學院裡面的世界,與實際的醫療世界之間,確實存在著落差!

作為一個五年級的醫學生,一方面是臨床工作的生手,一方面也漸漸在脫離學院生活。在這過程裡,路竹會的經驗給了我不小的幫忙:在醫學中心看不到的病,像是嚴重而沒有得到控制的痛風、喝得醉茫茫的病人,我都曾經在義診中見過。

去年底,與幾個班上同學聊到路竹會,幾個朋友便相約參加174175次義診。但幾經波折,有的同學行前身體不適、有的同學因為期末考焦頭爛額,最後只剩我一個人,能夠成行。

第三次參加義診,心思已不像先前那樣,集中在醫生的業務上。醫生的業務確實繁忙,但並不比其它人更忙:報到處、檢驗處、藥局,還有幫忙引導的護士們,醫生經手了多少事,他們也同時經手多少事、甚至更多。在醫院裡,這些業務是分散在巨大建築的各個角落,單位與單位之間憑靠著各式的電子設備做連絡。時間久了,習慣電子設備,至於在設備彼端究竟是些什麼,已然全無概念。但在路竹會,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小小角落,單位與單位之間,舉目可及。

忙碌的不只是醫療單位;是車隊大哥們的辛勞,我們才能到達這些偏遠的部落;沒有廚房裡的忙碌,也吃不到美味的食物(這次義診的魚肉,真是好吃!);而沒有路竹會工作人員裡裡外外的打理,我們這群來自臺灣各地的散兵游勇,壓根兒不可能像這樣聚在一起工作。

看著大伙的忙碌,想到美洲印地安人說的:「在這裡,沒有英雄。所有的人都是部落的一部份 ,沒有人會比其它人更重要 。」



更多




huilin0205 's Blog 帶著滿滿的恩典回來了~雲南怒江醫療團心得
http://www.wretch.cc/blog/huilin0205/10911241


dentalweever 想去的地方
http://www.wretch.cc/blog/dentalweever/6304138

[報導] 台北醫大與路竹會合作 學生走向國際展視野


台北醫學大學二十三日與台灣路竹會簽署合作備忘錄,透過雙方合作,路竹會可以增加義診醫療人力,校方也讓學生服務社團有機會走向國際,透過實際的人道關懷,接受第一線的前輩醫療人員指導,共創雙贏。

    北醫醫檢學系主任李宏謨教授表示,台北醫學大學的醫療服務性社團包括綠十字服務社、山地醫療服務社、社會醫療服務團、海外醫療服務團,學生有服務的熱忱,但經營學生社團最困難的在於經費以及儀器設備籌措、義診出團的安全。

    他還是對於學生走出國際,拓展視野,持肯定態度。李宏謨今年八月隨路竹會前往巴拿馬、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義診,在簽約儀式的座談會中,他相當肯定當地有十三位交換學生協助義診團翻譯。

    尤其,在學生志工中,有的從美國休士頓、加拿大等地一起前往中美洲,有些是要立志行醫,有些是政治等不同領域的學生,和平醫院急診室主任張裕泰的兒子、路竹會長劉啟群的兒子都參加義診,大家的視野也因此更寬廣。

   馬偕醫院家醫科醫師林士涵在北醫二年級的時候就參加路竹會至今,參加見證簽約儀式的中華非營利組織管理學會理事長王振軒表示,許多年輕學子前仆後繼參加志願服務行動,讓人感動。路竹會在經費艱困的環境中可以吸引學生實現理想,相當不容易。2008-09-24






[報導] 路竹會與台北醫大合作 醫療團十月緬甸義診


    台灣路竹會二十三日與台北醫學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校方同意推派學生、老師及義診所需之醫療人員與相關服務性社團,隨同路竹會醫療團隊前往國內外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提供義診及相關醫療援助。路竹會十月三日至十三日將前往緬甸水患災區與緬北地區義診。

   擔任路竹會首席顧問的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李祖德,也將隨同四十二人的義診團前進緬甸。路竹會會長劉啟群日前還深入緬北地區,即「反共救國軍」的所在地勘察探路,發現當地亟需醫療照護,所以決定前往緬甸水患災區及緬北臘戌義診。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邱文達23日與劉啟群簽訂合作備忘錄,他表示,校方稟持博愛濟世之精神與理念,致力於醫學研究及社會公益;透過共同義診、提供醫療物資及宣導健康衛教,可以培養師生人道關懷及醫療奉獻、回饋社會之精神。

    實際上,早已經有北醫系統的鍾文政教授、鄧乃嘉與張維仁助理教授、張文乾部主任、楊耀舜醫師、大學二年級就開始參加義診的林士涵醫師、張榮凱醫師、陳家鴻、馮聖偉、曾淑娟醫師等多位成員,以個人名義參與路竹會。鄧乃嘉醫師這次也將前往緬甸,協助降低當地學童的齲齒。北醫董事長李祖德希望簽約後,雙方合作更系統化、機構化、制度化。

    劉啟群表示,路竹會為非營利社會醫療服務組織,集合八千多位志工的奉獻才能夠在國內外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提供醫療援助。醫療奉獻將不只是感動而已,這次與北醫合作,將更能發揮緊急醫療的功能,也希望人文關懷的精神,傳承給醫學院學生化為行動。

    北醫醫檢學系主任李宏謨教授希望透過雙方合作,讓學生服務社團有機會走向國際,接受第一線的指導,共創雙贏。

    參加見證簽約儀式的還包括,中華非營利組織管理學會理事長王振軒、北醫附設醫院院長吳志雄、萬芳醫院副院長謝瀛華、雙和醫院主任白碧玉、路竹會美國分會董事戴萬欽、開南大學教授李志恆。

    路竹會與台北醫學大學在八月雙方第一次合作,前往中美洲巴拿馬、尼加拉瓜、宏都拉斯三國義診。北醫醫檢學系主任李宏謨教授,帶領三名醫師參加義診。另外,還有美國加拿大地區的四位醫學生參與,也促成國際的醫學交流。

    李宏謨在座談中表示,此行受到我國外交部與駐外使館全力協助,當地國家肯定台灣公益團體的人道關懷,認為有助於促進彼此國民的友好關係。另外,還有美國加拿大地區的四位醫學生參與,也促成國際的醫學交流。

    台灣的醫療團在三國都受到當地政府與民眾的熱情歡迎,劉啟群表示,巴拿馬、宏都拉斯的第一夫人都到義診現場表達感謝,並致贈感謝狀。尼加拉瓜總統奧德嘉伉儷並在總統府接見路竹會及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義診團醫師、醫護人員、志工,並與每一位義工握手致意。駐尼國大使吳進木、尼國衛生部長Gillermo Gonzalez、總統府秘書長SalvadorVanegas、尼加拉瓜醫療從業人員公會理事長GustavoPorras等作陪。

    台灣路竹會經由前行政院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的媒合,此行與北美台灣人醫師協會(NATMA)於尼加拉瓜有合作義診,劉啟群認為,雙方彼此觀摩,受益良多。也將台灣醫界的愛心與北美洲醫師的關懷,發揮更大的力量。

    劉啟群表示,奧德嘉總統感謝來自台灣及洛杉磯之我國醫師對尼國人民所展現的愛心及休戚與共情懷,彰顯台灣長期以來對尼國無條件的援助,有效促進該國農業發展及社會建設。2008-09-24

醫療奉獻獎得主 張裕泰



「半夜病人按門鈴,若是爬不起來,就別想當醫生!」父親諄諄告誡,讓出身醫師世家的張裕泰,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熱心照護貧病,一待近20年;他每 年多次自費出國義診,即便染上瘧疾也無所懼;SARS期間在和平醫院的封鎖區內,他堅守崗位,陪伴同僚、患者到最後一刻,因為他堅信:「能夠幫助需要幫助 的人,是一種福氣!」
日據時代台北木柵就只有兩名醫師;張裕泰的父親─張炎虎就是為人敬重的小鎮醫師。


父親視病如親風範 一生的榜樣


童年時,張裕泰印象最深的是,「晚上常被急促的敲門聲嚇醒,接著就是父親趕著出門去看診。」張炎虎不計貧富、視病猶親的作風,深受鄰里尊崇,也在張裕泰的心裡,烙下深深的印象,自許將來長大,也要像父親一般,成為人人敬重的醫師。

        在父親的介紹下,這名教授答應帶著張裕泰到日本攻讀醫科,也開啟了張裕泰的學醫之路。張裕泰說,剛到日本時,由於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不通,不巧又遇到中日、中美斷交,國內外政治情勢不穩定。張醫師一方面唸語言學校,一方面掛念台灣家人,也擔心經濟問題。


赴日嚴格訓練 奠定務實行醫基礎


所幸,日本醫學教育嚴格,讓張裕泰無暇他顧,隔年便考上日本國立岐阜大學醫學系,正式踏上學醫的路程。也因為日本的醫學教育態度紮實、嚴格,從父親身上所見「視病如親」言行,更加深植在張裕泰心中,成為張裕泰行醫路途上奉行的圭臬。

回台後,頂著博士光環,張裕泰成為各大教學醫院競相爭聘的對象,他卻選擇院區老舊、病患所得偏低,多數年輕醫師不願前往的和平醫院。「醫師的所得與地位雖 然較高,但是天職就是救人,這比金錢、地位更重要!」父親的這一席話,是張裕泰毅然投入和平醫院的理由,他也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十年。


只要遇到天災 就能看到他救人的身影


        剛進和平醫院時,連張裕泰在內,外科醫師只有三人;迄今,還留在和平醫院服務的,只剩張裕泰,可見,這裡的環境是多麼「不吸引人」。在和平醫院堅守20 後,張裕泰更把觸角延伸到缺醫少藥的偏遠地區,民國85年,他開始到外地義診,九二一地震後,張裕泰第一時間號召同事,率先進入南投山區救災。



出國義診上了癮 感染瘧疾也無懼


民國84年,張裕泰義診的腳步邁出國門,回想第一次遠赴非洲賴比瑞亞的情景,由於當地戰亂、衛生條件極差,行前曾一度躊躇。但在「能夠幫助別人,是一種福 氣」的信念下,他依舊邁開步伐、踏上旅程;沒想到,這一出國義診,發現外國的醫療環境惡劣,心中那股要幫助他人的熱血沸騰不已,養成了他每年總要出國義診 多次的習慣。

        難得的是,他每次義診,總是自費參加,甚至還要多帶些錢出門,救濟一下當地的災民;張裕泰笑著說,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就像打嗎啡一樣,「卻讓我上癮 了!」說吃力不討好也就罷了,民國93年的一次經驗,還差點送了命,但也沒讓張裕泰戒掉這出國義診的癮;原來,他當年到馬拉威義診染上了惡性瘧疾,所幸即 時用藥控制、撿回一命。才把命撿回來不久,南海發生大海嘯,張裕泰又立刻組團,在第一時間進入災區斯里蘭卡,一方面救災、一方面義診。

這種助人不落人後的精神,在SARS期間,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和平醫院封院的第一天,他便堅守在急診室的崗位,直到最後熄燈離開。「這只是盡本份,沒什麼好說的。」儘管如此,張裕泰認為,抗煞期間讓他看到許多人生百態,也感到人生的無常、人類的渺小。


看病也看心 同事推崇 病患尊敬


對此,張裕泰並不驕傲,反而認為協助病患抗癌,讓他學到很多,因為,除了要減少患者的痛苦,還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層面。「不時給予病患鼓勵與加油,讓病患安 心,這才是視病如親最重要的部分。」張裕泰認為,這是一門藝術,沒有止盡,必須不斷學習下去,或許,就是這份熱忱,讓他常駐和平,不離不棄。

講義英雄-無國界醫師劉啟群




你,如一直扮演著被感動的旁觀者,最後, 你會發現能感動自己的事將變得越來越少.....


       是多麼奇特的畫面。偏遠的西藏山區來了一群外地人,手中提著幾個○○七皮箱,小小的箱子彷彿具有神奇魔法,拉開竟變成一套牙醫手提治療台..這是長年致力國內、外偏遠地區義診的台灣路竹醫療和平會 ( 簡稱路竹會 )送給西藏人的禮物,由路竹會參考美國野戰醫療設備後自行改良、研發。「牙痛對我們而言是小病,但對沒有牙醫的西藏地區居民而言,『牙痛』可能是困擾糾纏他們數月,甚至數年的困擾,」路竹會發起人劉啟群對講義說,「給需要水的人一杯水就是最大的幫助。」


    擔任牙醫師的劉啟群,某天由報紙得知新竹縣尖石鄉山地部落醫療資源缺乏,便在探路後召集幾名醫師、護士義診。當時尖石鄉只有一條狹窄、陡峭的石頭路,上山時還遇上濃霧,「我要其他人下車用走的,看看風景,我開車就好,其實是怕大家出意外,」劉啟群笑說,「下山後他們問我什麼時候要再上山,我想了想說,那就下個月再來吧。」不料,從那天起義診就延續了十一年不輟,逐漸打響名號。九二一地震隔天,劉啟群接到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的求救電話,希望他能召集八名醫師、二十名護士前往仁愛鄉支援,沒想到到達的卻是浩浩蕩蕩三十名醫師、六十名護士與一百多名志工的龐大團隊。「義診不是我一人可促成的,」劉啟群說,「志工們寧願放棄自己的假期,甚至請假義診的熱誠才叫人感動。」


        累積足夠的「實戰經驗」後,路竹會義診的觸角逐漸拓展至海外。一九九九年,馬其頓與鄰國開戰,與劉啟群為舊識的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司長夏立言想起了路竹會,但劉啟群電話卻占線。原來他看了CNN的報導,正在打電話訂飛往馬其頓的機票,並聯絡路竹會志工。台灣成了馬其頓唯一來自亞洲的醫療團。夏立言事後說,這是台灣在殺蛇殺老虎、立院打架之餘首次有正面新聞躍上國際媒體。


    但對劉啟群而言,醫療外交僅是義診的附屬品,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馬其頓難民營裏一個孩子的吻。當時劉啟群水土不服,把沒有吃的便當分給圍觀的孩子們。其中一個小孩拉拉劉啟群的衣角,示意他蹲下,踮起腳尖吻他。「他讓我想起自己年齡相仿的孩子,」劉啟群說,「我與他分手後,恐怕一輩子再也見不到面,但這個吻卻永遠留在我心中。」


    有了這個開端,路竹會更加忙碌,偶爾還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蘇門答臘大地震,劉啟群早上八點接到電話,下午三點旋即出發,在短短時間內召集了十多人的醫療團,飛往印尼。至今,路竹會足跡遍及西藏、印度、斯里蘭卡、馬拉威,甚至亞馬遜河流域等窮鄉僻壤,平均一年海外義診六次。難得的是,路竹會完全沒有任何補助或募款活動,甚至這幾年才開始接受捐款,成員們飛往海外全都是自掏腰包,醫療設備則多靠廠商樂捐贊助。「路竹會本來沒有名字,只是有熱誠的人聚集在一起,這幾年義診範圍愈來愈大,總得有個接受捐款的『名號』,不得已才取了名字,」劉啟群笑說,「其實『路竹會』沒什麼特別的意思,是我隨便想的。」


    難免有人質疑:台灣需要幫助的人很多,為何先幫助外國人?劉啟群以「宏觀」釋之。「用台灣的角度來看,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但我們是以『人』的角度來看,」劉啟群說,「幾十年下來,我們能肯定台灣的醫療資源是在進步的,放眼世界,有更多資源更貧乏,更需要我們的人。」童年經驗更讓劉啟群相信不分國界的善的傳導,「我永遠難忘小時候從美軍手中拿到巧克力的快樂心情。糖果、筆對美軍而言是小東西,但對孩子來說卻是難得的禮物。現在我以醫療幫助其他國家的孩子,或許有一天哪個孩子長大了,想起這件往事,也會去幫助別人。」


    三年前路竹會至非洲賴索托義診,到達邊界,賴國卻突然因為大陸的政治打壓不允許進入,一行人與醫療器材進退兩難。「這裏走不通,還是可以走別的路,」劉啟群並不氣餒,而對跨國際醫療有格外的見解,「國際援助絕非一廂情願,其中牽涉的政治、現實因素太多,有熱情、專業與物資不夠,還需要有實力。好比南亞海嘯,有些台灣醫師到了當地『沒有人接機』,不得其門而入便回國了,何不將心比心,試想當地一片混亂,連發送物資的人力都沒有,該怎麼安排、接待國外救援團隊呢?」海嘯前,路竹會已在斯里蘭卡義診數年,靠著建立的人脈,深入災區,甚至協助外交部與其他慈善團體運送十八個貨櫃的物資進入斯里蘭卡。「廣結善緣讓我們能順利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劉啟群說。


    劉啟群不認為義診是多麼了不起的事。「就像喜歡隱居的人,會覺得『嶺上白雲多』,他會說,啊,白雲有多美啊。我義診也是一樣,只是做我喜歡的事。」一步步義診的腳印,累積出劉啟群豐富的生命刻痕。他在不同國家的難民營看到相同的畫面,大人們滿臉愁苦憂傷,孩子們卻永遠都是天真快樂;在阿富汗看到十來歲扛著槍的娃娃兵臉上還是掛著友善的笑容……「這些人都不清楚為什麼要殺來殺去,造成貧窮的本質是相同的,」劉啟群在採訪時淡淡地說。也許他真正想說的是,我們也許無法改變世界,卻可以創造多一點奇蹟。(黃瀚瑩採訪)


 



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牙醫師林伯俊 國外義診



    推廣蔬食環保: 林醫師在就讀台北醫學大學時期,除了對牙醫學懷抱著熱情,也關心「飲食與疾病」的議題,並在台北醫學大學的保健營養學院,從事「食品與健康」的研究,進而了解到肉、奶、蛋等動物性食品含有許多的抗生素、瘦肉精、生長激素、荷爾蒙等化學藥物,導致癌症及慢性病的產生,嚴重破壞身體健康,於是開始改變飲食習慣,成為一位全素的蔬食主義者(vegan,中文譯成「維根」)

    近年來,全球暖化的情況惡化,由於聯合國的科學家指出,動物養殖業是造成全球暖化最主要的原因,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目睹我們的地球媽媽有難,林醫師覺得自己有責任為沈默的大地之母發聲,鼓勵大眾改採蔬食的飲食方式,讓人們獲得健康、讓動物不再受苦、讓我們共同的母親-地球媽媽-繼續孕育快樂的下一代。

    人間有情、愛無國界: 林醫師在國內積極投入義診的工作,多次前往遍遠的山區校園為學童義診,並擔任兒童燙傷基金會的牙醫志工。

    對於國外的賑災,林醫師也積極參與,20086月前往緬甸( 納吉斯氣旋,緬甸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天災,造成超過十萬人死亡、超過100萬人無家可歸、190萬人受災。) 20102月前往海地( 大地震造成10萬人被活埋,3百萬人受害。) 20108月前往巴基斯坦 (發生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水災,造成1600人死亡,65萬棟房屋被毀,150萬人無家可歸,2000萬人受災,1200萬人受到糧食短缺的影響。)


 

連加恩 愛在非洲


留著一臉落腮鬍,豪邁中難掩書卷氣,年方廿七歲的連加恩,已經在西非待上十五個月。從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後,選擇遠走非洲服替代役的路,雖然將屆退伍,不過,他說,他還要留在非洲一年,繼續和當地人分享來自台灣的愛。

 頂著醫學系畢業生的光環,又考上預官,連加恩原本可以安穩服完一年十個月的軍醫役期,過著在許多役男眼中視為「爽官」的軍旅生涯。但他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遠赴非洲布吉納法索。

 連加恩說,他不是為要特意獨行,也並非懷著崇高使命感,只是想利用當兵階段增加生命經驗,到一個不曾到過的國家,擴展人生視野。

 二00一年十一月,連加恩踏上被外人視為「黑色大陸」的非洲。連加恩說,頂著四、五十度高溫,一片荒漠與四散垃圾袋,當地不僅物質缺乏,教育水準低落,衛生環境也差,充斥愛滋病、瘧疾與寄生蟲。不過,當地居民就算再窮也不偷不搶,經常可以看到小朋友拿著幾包面紙、頂著高溫四處兜售。在他眼中,這是一個「君子之國」。

 連加恩笑笑地說,雖然許多人都覺得非洲既遙遠又可怕,事實上,當地人卻善良又純樸。由於當地醫生看病較少接觸病人,他只要一摸病人,病人總覺得自己的病已經痊癒。「這群純樸的人們對台灣很夠意思,曾在聯合國發言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

 由於當地醫療設備落後,加上衛生環境不佳,連加恩在非洲行醫曾發現怪病,在欠缺精密儀器與設備下,卻難以診斷。他說,曾有一個月,他上班的內科病房連續送進八個中風病人,多是年輕且無任何危險因子與感染徵候,但有些人發病一兩天就猝死。

 他也曾目睹一名婦女因為遭毒蛇咬傷,感染出血性蛇毒,血庫卻鬧血荒,連輸血都有困難,最後不幸喪生。經過這個事件,他發起捐血活動,希望避免悲劇再發生。

 在非洲行醫十五個月,除了門診看病,連加恩打算從事小學生寄生蟲流行病學調查與寄生蟲篩選治療計畫,他特地要求父親將生物統計學等相關研究書籍從台灣寄到當地。

 有感於當地環境髒亂,尤其滿地盡是丟棄的塑膠袋,牛羊誤食還噎死,連加恩利用閒暇時間,與當地教會共同發動「垃圾袋換衣服」的運動。台灣愛心如雪花紛飛,前後約有一千五百箱,一度癱瘓當地郵局,目前仍在發放當中。此外,他還募款為當地掘井與蓋孤兒院,將台灣的愛心種在西非土地。

 連加恩手上拿著當地的手工藝品,都是堆積滿山的垃圾袋剪裁做成的娃娃與手提袋。他說,今年六月就要退伍,但他考慮再留一年,繼續將台灣的愛心分享當地,「只要對當地有益,延緩回台取得專科醫師執照也值得。」

 連加恩說,他只是平凡孩子,前往非洲三個月,就已經打破離家最久紀錄。做這些事,只是希望人生多一種嘗試,分享愛給需要的人。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打開看看吧!

我終於在上次一整節電腦課破解我的密碼成功後,開張blogger了ㄜ呵呵!!!!>   <  = =